2025年4月17日晚,第四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第二期专题研讨活动在匡亚明楼3094室举行,本次研讨的主题是“以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报名参与研习营的二十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参与了本次专题研讨。此次活动由吉林大学鼎新学者博士后、第四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指导教师戴鹏飞博士主持。
在文献汇报与评议环节,李俊霖同学汇报了《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逻辑、现实向度与中国方案》一文的主要内容。李俊霖同学阐释了文章的研究框架,指出了国家治理转型的根本动因。李俊霖同学认为文章的理论建构展现为三重递进逻辑:经济形态的平台化转向与数据要素集中化趋势倒逼治理范式革新;技术赋能与风险治理的双向张力推动制度创新;制度优势与技术红利协同催生“中国方案”。最后,李俊霖同学总结了文章的理论贡献,认为文章提出的“中心化与多元协同”治理模型,能够通过技术工具实现政党引领与社会参与的动态平衡,为破解数字时代的治理困境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分析路径。

王宇羡同学就“Digital Government and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Finding the Crossroads”一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汇报。王宇羡同学基于该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出了数字政府与公共管理研究的交叉融合路径,指出该领域研究需突破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范式与技术工具导向的二元对立。王宇羡同学指出文章揭示了数字政府实践呈现的包含协同治理的跨组织整合需求与科层制行政壁垒间的结构性矛盾、技术赋能驱动的精准治理愿景与传统公共价值伦理间的适配难题等治理困境。通过简要讲解文章提及的其他论文,王宇羡同学总结了可信程度、协同治理、公共价值、情景感知、组织部门、精确治理、数字教育等七大数字政府与公共管理研究的交叉融合领域。最后,王宇羡同学进一步探讨了构建“技术-组织-价值”协同创新机制的可能性,总结了文章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管理理论重构提供的方法论启示。

魏胜男同学基于《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一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解释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悖论,揭示了现代国家通过标准化、清晰化工程强化社会控制的内在逻辑及其结构性困境。魏胜男同学结合该书前两部分的内容,指出作者的分析呈现三个层次:第一,从林业改造到城市规划的实证研究,剖析国家“清晰化”治理工具如何将复杂社会简化为可计算的抽象模型,导致系统性生态破坏与社会关系割裂;第二,基于姓氏标准化与语言集权化案例,阐明国家建构身份认同的政治技术如何消解地方性知识;第三,通过交通系统集权化等工程,论证意识形态与政体的融合机制如何加剧“中心—边缘”断裂。最后,魏胜男同学探讨了数字时代国家信息能力建设的中国实践问题,认为当代中国国家信息能力建设需要在技术赋能与社会自主性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进而重构国家与社会的新型互动模式。

在评议及研讨环节,戴鹏飞博士围绕上次活动所布置的研讨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戴鹏飞博士指出,数字政府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治理”本身的现代化转型困境。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超越“清晰化陷阱”,在技术理性与治理艺术之间构建平衡。这种现代治理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建立技术系统与制度弹性的整合机制,在数据驱动与经验调适的交互中探索制度创新的新空间。

最后,戴鹏飞博士就下一期专题研讨的文献进行了介绍,布置了下期活动要研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