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晚,第四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第三期专题研讨活动在匡亚明楼3094室举行,本次研讨的主题是“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技术与组织”。报名参与研习营的二十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参与了本次专题研讨。此次活动由吉林大学鼎新学者博士后、第四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指导教师戴鹏飞博士主持。
在文献汇报与评议环节,吴孟珊同学汇报了“Digitally-induced change in the public secto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一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了公共部门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框架,探讨了数字化诱导的变革路径及其驱动机制。吴孟珊同学指出,公共部门的数字化变革呈现双重路径:其一是以流程优化为特征的渐进式变化,表现为组织内部子系统效率提升与服务交付模式局部调整;其二是以范式重构为核心的变革性变化,涉及组织文化重塑、战略目标转型与系统性结构革新。吴孟珊同学提出,文章在方法论层面上运用PRISMA指南构建分析体系,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揭示出数字化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涵盖技术发展、公民需求与制度环境,内部实施机制聚焦组织协同、领导力培育与数字技能发展。最后,吴孟珊同学结合文章内容提炼了数字化变革的多维影响,认为技术赋能不仅改善了公共服务供给效能,更通过利益相关者关系重构与社会价值重塑,为公共部门创新提供了兼具理论前瞻性与实践操作性的研究框架。

刘成颖同学汇报了《技术与组织:多学科研究格局与社会学关注》一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了技术与组织研究的多学科脉络及社会学视角的独特价值。刘成颖同学认为,文章通过文献计量与理论分析,揭示了技术与组织研究的演进逻辑:从早期聚焦技术适配组织效率的单一维度,转向关注人群需求与社会因素的多维互动;从学科分散探索到形成技术中心论、情境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并存的多元理论格局;从传统工厂组织研究拓展至信息技术驱动的平台组织新范式。刘成颖同学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社会学在该领域的研究贡献体现为对人群因素的深度关切,包括技术应用如何重构工作方式、知识传播机制与社会网络结构,并指出了平台组织兴起为技术与组织研究带来新挑战。最后,刘成颖同学总结了当前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包括跨学科理论整合的缺失、平台组织实证分析的薄弱以及对人群主观能动性的忽视,制约了研究纵深发展,未来需构建融合技术、组织与社会的系统性分析框架,以回应数字时代组织形态变革的核心命题。

刘玉馨同学汇报了《跨部门数据共享源于机构变革还是动机转变?——基于浙江省M区的案例研究》一文,阐释了跨部门数据共享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理论框架。刘玉馨同学指出,文章基于技术结构化理论构建了“技术采纳—组织结构”循环互动分析框架,揭示出三重递进逻辑: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特征通过制约技术采纳行为形成数据共享壁垒,数据治理方式变革与共享动机转变双向调节技术对组织结构的调适作用,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动态平衡最终决定共享效能。刘玉馨同学提出,文章通过浙江省M区四阶段案例剖析,论证了集中治理与强动机协同可突破“合成谬误”,实现技术红利与制度优势的共振。最后,刘玉馨同学总结认为,文章创新性地将技术结构化理论本土化,为破解条块分割体制下的数据共享困境提供了新范式。

刘璐华同学汇报了“From big data to higher bureaucratic capacity: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一文的主要内容,阐释了信息公地理论对提升官僚能力的机制与路径。刘璐华同学结合文章内容,指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纵向层级与横向部门间的信息割裂,以及官僚自由裁量权导致政策执行偏差与腐败问题,而大数据平台通过构建“信息公地”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治理困境:其一,整合多源数据打破部门壁垒,提升贫困识别精准度与政策协调效率;其二,建立公民监督与举报渠道,通过双向信息流动压缩腐败空间;其三,将数据—信息—知识链嵌入治理流程,推动官僚机构从传统管理向知识生产转型。刘璐华同学认为,文章通过Z省IPMP平台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该平台在减少资金滥用、增强跨部门协作方面的显著成效,但也指出数据隐私保护与地方协调权限等现实挑战。最后,刘璐华同学总结指出,该研究创新性地将公民参与纳入官僚能力分析框架,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信息孤岛”困境提供了兼具理论原创性与政策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其提出的信息公地模型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治理领域的技术赋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评议及研讨环节,戴鹏飞博士围绕上次活动所布置的研讨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戴鹏飞博士指出,数字政府建设的基本难题在于技术效率与组织弹性的结构性矛盾。技术驱动的标准化逻辑与科层组织的复杂性治理之间,需构建动态适配机制,在数据整合与制度调适的交互中培育出治理现代化的新型范式。

最后,戴鹏飞博士就下一期专题研讨的文献进行了介绍,布置了下期活动要研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