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心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新闻 > 正文

“疫情防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日期:2021-09-27 点击数: 来源:

第一场研讨的主题是“疫情防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牛津大学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教授分析了关于疫苗实验的伦理困境。牛津大学安娜·彭思瑞克(Anna Petherick)讲师分析了社会信任与疫情防控之间的关系,她收集分析了125个国家的数据,发现社会信任度较高的国家,人们对疫情防控相关政策的遵守力度会较高。北京大学张长东副教授比较分析了中国河南三个地级市的控制性,发现动员式治理在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牛津大学尼古拉斯·利波利斯(Nicolas Lippolis)研究员研究发现,基础设施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专题一发言嘉宾

第二场研讨的主题是“疫情防控和疫后重建”。牛津大学埃里克·拜因霍克(Eric Beinhocker)教授分析了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成本与前景。牛津大学卡西克·拉曼那(Karthik Ramanna)教授介绍了新型碳排放核算方式和机制的内容与应用前景。清华大学博士生杨泽森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和抗疫实践之间的关系,他运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政党的组织力对中国和其他国家抗击新冠疫情的效能具有显著作用。美国密歇根大学洪源远(Yuen Yuen Ang)副教授介绍和分析了全球民众疫情认知的社会调查结果。

专题二发言嘉宾

第三场学术研讨的主题是“疫情防控与基层治理创新”。牛津大学托马斯·哈勒(Thomas Hale)副教授和张予曦博士介绍了牛津大学的政府新冠回应追踪数据库(Oxford Covid-19 Government Response Tracker),并且应用这一数据库对中国的疫情防控情况展开分析,呈现了中国省级政府在不同时间段的防疫政策强度及效能。北京大学万鹏飞副教授归纳了中国地方政府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经验。南京大学张海波教授介绍了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塑造了集体认知和形成集体行动的方式。清华大学戴亦欣副教授介绍了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社交媒体议程设置情况,指出疫情暴发期间公众情绪对于政府回应的影响。韩国首尔研究院孙昶宇研究员介绍了疫情暴发前韩国央地政府的传染病防治措施和防控疫情策略。

专题三发言嘉宾





耐盖尔·伍兹对第一天的三场主题研讨作了总结。她指出,研讨呈现五个具有合作前景的研究领域,包括危机管理、政府间行政协调、领导力及其表现、社会信任以及对气候和基础设施的研究。

9月29日,会议进行了第四场专题研讨,主题是“疫情防控与府际关系发展”。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介绍了应急管理和应急治理范式之间的区别,分析了新冠疫情防控的东亚模式。中国人民大学马亮教授分析了领导类型与疫情防控效能之间的关系。复旦大学李瑞昌教授分析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中的基层信息收集过程。山东大学韩自强教授分析了在新冠疫情的危机管理中媒体叙事方式和危机管理符号实践类型。吉林大学于君博教授以不同案例分析,揭示了供给不同属性的公共物品的不同有效治理机制。吉林大学薛洁教授认为,疫情防控情境创造了城市公共空间,产生了公众心理的共同记忆,促进了国家认同的发展。

专题四发言嘉宾

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中心主任殷冬水教授主持了会议闭幕式,周光辉致闭幕辞。

周光辉高度评价了此次学术会议,认为各位专家的学术报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思想性,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推进国际学术交流。

9月28日与会学者合影

9月29日与会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