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4日上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学阐释”开题论证会暨“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南湖宾馆松林会议室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吉林大学等国内高校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会议的开幕式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姚毓春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蔡立东副校长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各位专家的到来是带着共同的学术情怀,凭着共同的学术友谊,为着共同的学术使命。蔡立东副校长回顾了吉林大学现代化研究的历史传统,介绍了学校近期在文科振兴出台的重要举措。他期待创新团队能够通过扎实、持续的研究打造实力强劲的研究团队,形成标识性概念,涌现出一批学术新人,揭示中国现象背后的学理和哲理,为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吉大贡献。最后,蔡立东副校长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吉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张贤明院长代表行政学院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各位专家克服各种困难参与项目开题论证会,体现了学术同仁之间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的学术友谊。张贤明院长对学校全力推进文科振兴表示感谢,他指出,学校推出的创新团队项目对于凝练学术方向、整合研究资源、提升学科建设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最后,张贤明院长表示学院将尽可能地创造良好条件支持创新团队项目的研究工作,期待创新团队项目能取得一系列高质量成果。
随后,会议进入了开题论证和学术研讨环节。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项目开题论证会。首先,项目首席专家周光辉教授介绍了创新团队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学阐释”的研究背景与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路径与方法、问题导向与关切以及预期成果。周光辉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实践超出了既有的理论解释,项目研究要立足中国经验,构建具有普遍性的现代化理论新范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是复兴吸纳启蒙,其核心命题是构建新型现代国家。项目组将基于通古今之变和汇中外文明的研究路径来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与中国之理,通过持续性研究,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以科研成果推动教材建设、培养学术新人、形成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
随后,与会专家对周光辉教授介绍的项目设计与推进情况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研究的前期基础与整体设计,一致认为项目设计突出了政治学的学科特点,发挥了政治学的学科优势,操作性强,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宽广的学术研究创新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王续添教授指出,对新型现代国家的研究应关注其结构因素如何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并从整个人类的国家发展大历史中对新型现代国家予以定位,实现新型现代国家国内指标与国际指标的统一。中山大学肖滨教授表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应对现代化、现代性等核心概念予以准确把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学阐释应立足现代国家的视角,重点关注统一与多元的张力问题、国家建设的目的性问题、治理有效性问题以及发展活力的问题。浙江大学余逊达教授强调,项目研究应有效回应新型现代国家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角色问题,关注新型现代国家建设对内外部因素的回应与影响。复旦大学陈明明教授系统梳理了新型现代国家概念的历史渊源,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期待课题组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中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进行系统阐释。南京大学张凤阳教授指出,项目研究应回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进行时还是完成时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特殊性的还是一般性的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指出,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中应当注重对因果机制与价值正当性的理论建构,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分析应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探讨多元的现代国家模式是否具有现代性上的共性。
在自由讨论环节,来自吉林大学的何志鹏教授、白刚教授和史本叶教授分别从法学、哲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围绕项目论证及自身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进行了交流互动。
最后,周光辉教授对与会专家表达了感谢。他指出,学术交流的意义就在于拓展研究的视野,提升思考的质量。与会专家对项目研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对项目高质量完成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项目组将充分吸收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扎实推进项目研究,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实现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
24日下午,“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南湖宾馆南区第二会议室进行。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推进《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聚焦学术方向,整合学科力量,带动团队培养,学校于9月正式启动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共有21个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单位的26个项目获得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