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晚,第三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第二期专题研讨活动在匡亚明楼3094室举行,本次研讨的主题是“技术是政治中性的吗?”。报名参与研习营的20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参与了本次专题研讨。研讨活动由殷昊博士主持。
在文献汇报与评议环节,李佳璇同学对《技术的本质》一书进行了讲解。她从作者布莱恩·阿瑟的学科背景与研究脉络出发解释了作者为何关注技术的本质问题,并对技术的循环与进化、结构与功能、技术域设计等观点进行了介绍。她提出,技术是通过组合现有技术形成新技术从而完成进化的,有自我创生的特征,人类需求和社会目标对技术发展方向具有指导作用。最后,李佳璇同学分析了经济结构与技术进化的互动关系,讨论了经济学领域的技术研究对政治学领域相关研究的借鉴意义。
佘盛达同学介绍并讨论了《技术批判主义》一书。他首先总结了马克思、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的技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源流与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随后分别介绍了技术工具论和技术实体论的观点,并指出了其局限性。他指出,技术工具论十分容易演化为技术精英统治,而技术实体论则蕴含着人类对技术现象无能为力的悲观观点。以此为基础,佘盛达论述了技术批判主义理论中的技术代码、技术工具化等内容,分析了我们如何以政治的、民主的方式选择技术发展道路。最后,佘盛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出发,结合书中观点分析了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位以及斗争与变革的可能性。
徐家傲同学围绕“Do artifacts have politcs?”一文进行了汇报。他首先分析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领域中技术决定论与被决定论之间的争议,引出了本文作者温纳对这一争议进行回应的核心观点。随后,他以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机械、核技术等多个案例为切入点,介绍了技术政治学研究的起点以及技术自主性、政治性的经典论述。他提出,有些技术的设计和配置可能支持特定的权力模式,具有一定灵活性;一些技术则特性强烈、甚至不可避免地推动特定的权力模式。随后,徐家傲同学针对并对技术物与政治物的边界问题,以及技术的政治性与政治的技术性问题进行了反思。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本次活动的研讨文献交流了观点。殷昊博士总结了本次研讨的发言,并针对“技术中性论”的内涵、局限和价值提出了看法。他提出,尽管技术中性论存在诸多局限性,但作为一种技术观念仍然具有其积极价值。综合性地把握技术哲学与技术政治学中的多种技术观念,建立完善而复杂的技术思维,会对于当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有所帮助。最后,殷昊博士对下一期专题研讨主题进行了介绍,并对相关事宜做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