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晚,第三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专题六研讨活动在匡亚明楼3094室举行,本次研讨的主题是“技术全球化与国家间政治”。报名参与研习营的二十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参与了本次专题研讨。此次活动由吉林大学鼎新学者博士后、第三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指导教师殷昊博士主持。
在文献汇报与评议环节,田韵鸽同学对“Regime of Congestion: Technopolitics of Mobility and Inequality in Bengaluru, India”一文进行了阅读汇报。他分析了自20世纪90年代起班加罗尔街头车辆拥堵状况的成因以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政治复合体制。随后他分析了这一体制的运行与自我强化方式,以及其为何反过来加重了城市拥堵。最后,田韵鸽同学对本文所涉及的“城市政体”“全球地方”等概念进行了延伸性讨论。
黄丽琴同学对《大国战略竞争与美国对华技术政策变迁》一文进行了讲解。她对比了不同时期美国、苏联、日本之间的国际战略竞争状况,从安全压力和经济压力两方面解释了国际环境对美国对华技术政策变迁的影响。最后,黄丽琴同学结合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对华技术政策的调整,总结了美国的技术竞争战略,分析了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进出口限制带来的战略压力。
杨启东同学对“The Politics of Carbon Market Design: Rethinking the Technopolitics and Post-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一文进行了文献汇报。他介绍了“碳市场”的概念及其在欧盟内部的运作方式,随后分析了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所面临的政治困境。结合具体案例,杨启东指出,碳市场设计的管理逻辑与政治逻辑之间存在一定张力,以“后政治”的方式解决限制碳排放的国际合作问题,不仅会造成国家间的紧张关系,也会对民主政治本身造成破坏。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本次活动的研讨内容展开了充分讨论。秦世达同学从环境政治学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欧盟与美国在碳市场建立方面的异同。殷昊博士总结了本次研讨的发言,他基于双层博弈模型提出,技术政治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层面的运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结合“PX项目事件”阐述了不同层次的技术政治如何在同一个案例中体现。最后,殷昊博士对下一专题的研讨活动进行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