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晚,第四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第一期专题研讨活动在匡亚明楼3094室举行,本次研讨的主题是“数字政府概念的学理阐释”。报名参与研习营的二十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参与了本次专题研讨。此次活动由吉林大学鼎新学者博士后、第四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指导教师戴鹏飞博士主持。
在文献汇报与评议环节,陈美桥同学汇报了“New Public Management Is Dead: Long Live Digital-Era Governance”一文的主要内容。陈美桥同学介绍了文章的核心观点,指出数字时代治理范式的兴起源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应对技术革命与社会复杂性时的结构性不足。其核心特征体现为技术赋能推动平台化治理模式重构,政府角色从服务提供者转向治理生态构建者,同时建立基于数据主权与算法透明的多元共治机制。最后,陈美桥同学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了数字技术引发政府组织结构的深层变革,探讨了实现公共价值与技术工具有机融合的可能性。

李振航同学就《数字政府治理形态研究:概念辨析与层次框架》一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阅读汇报。李振航同学指出,数字政府治理形态的演进受信息技术迭代、社会数字化转型及治理理念变革的驱动,主要体现在物理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双重维度。其物理形态包含治理主体、对象、技术和范围四个层面,价值形态则聚焦服务型、创新型与开放型政府的治理理念变革。最后,李振航同学总结在中国国家治理背景下数字政府带来的技术工具革新。

张涛同学讲解了“E-government success factors: Mapping practical tools to theoretical foundations”一文的主要内容。张涛同学介绍了文章构建的涵盖信息数据、技术系统、组织管理、法律监管及制度环境五大维度的分析框架,并结合美国政府跨部门数据共享项目等实证案例,解释了现有分析工具在风险情境化映射、数据结构标准化等领域的理论缺口。最后,张涛同学还探讨了制度化框架下技术工具适配度对国家数字化转型成效的差异化影响机制。

徐家傲同学基于“Digital government evolution: From transformation to contextualization”一文的主要内容,介绍了托马斯·雅诺夫斯基(Tomasz Janowski)提出的四阶段数字政府演进模型和内部转型、外部关系、情境依赖等三组二元变量。徐家傲同学提出,文章总结了政府数字化转型从技术官僚主义向政策赋能范式的演进路径,揭示了不同阶段政府改革在制度惯性与技术适应性之间的动态平衡机制,最终通过“压力-技术-创新-制度化”分析框架,解释了数字治理能力成熟度较高的国家更易实现跨部门协同与政策落地的深层动因。

在评议及研讨环节,戴鹏飞博士围绕上次活动所布置的研讨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戴鹏飞博士指出,在数字化转型推动下,数字政府建设已成为现代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工程。在数字治理的国家场景中,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持续重塑政府运行模式,更推动治理体系从传统技术辅助阶段向深度数字化融合阶段的变革,重构了国家治理的范式。

最后,戴鹏飞博士就下一期专题研讨的文献进行了介绍,布置了下期活动要研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