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上午,第五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第四期专题研讨活动在匡亚明楼3094室举行。报名参加研习营的20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了本次专题研讨。此次活动由第五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指导教师殷冬水教授主持。
在文献汇报与评议环节,谭去非同学汇报了“Test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argument”一文的主要内容。谭去非同学指出,文章从民族认同和社会正义的关系展开,系统梳理了民族认同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民族认同的四个关键维度,分析了既有实证研究在测量和方法上的局限,通过跨国比较,展示了民族认同在不同国家情境下的差异化效应,阐释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联系。谭去非同学认为,文章明确了民族认同的构成,对于民族认同的测量研究具有启示意义。最后,谭去非同学总结了论文在逻辑关联方面研究的不足。

白嘉鑫同学汇报了“Measuring dimens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across countrie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一文的主要内容。白嘉鑫同学指出,文章聚焦于国家认同的多维性特征,在跨国比较的视野下分析了公民认同、民族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联模式,深入探讨了跨国测量工具的效度,总结了文化背景差异对问卷理解的影响。白嘉鑫同学认为,论文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未来的国家认同研究应当审慎对待跨国比较中的测量误差,关注概念划分的普适性。

唐恩泽同学汇报了“Measuring national identity”一文的主要内容。唐恩泽同学指出,文章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改进了集体自尊量表在国家认同测量中存在的维度缺失与场景适配不足问题,明确了量表在国家语境下的稳定性,阐述了“群体间比较”对完善国家认同测量体系的重要作用。唐恩泽结合文章指出,本研究弥补了传统测量工具的缺陷,为国家认同的测量提供了新的价值。最后,唐恩泽同学认为,国家认同的测量不仅要关注内部比较,也要重视外部关联。

在评议及研讨环节,殷冬水教授指出,国家认同的科学化测量与政策应用是深化国家认同研究的关键议题,只有厘清了国家认同测量的维度、内容、技术、方法,实现了测量的精细化与科学化,才能准确研判国家认同建构的实际效果,分析国家认同建构面临的挑战,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高质量政策建议。从流程上看,研究国家认同的测量,应回归对“国家”本质的理解,准确把握国家认同的内涵,在概念化的基础上操作化。围绕国家认同的维度、国家认同构建的情景和代价、国家认同测量的意义和功能,国家认同的表达与呈现,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殷冬水教授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同时就下一期专题研讨的文献进行了介绍,布置了下期活动要研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