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文明”研习营

第二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 第七期、第八期专题研讨活动举行

日期:2024-06-01 点击数: 来源:

2024年5月30日晚,鉴于考试周的时间安排,第二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第七期及第八期专题研讨活动在匡亚明楼3094室举行,本次研讨的主题是“国家规模与国家治理有效性”及“超大规模国家的均衡发展”。报名参与研习营的二十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参与了本次专题研讨。此次活动由吉林大学鼎新学者博士后、第二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指导教师王宏伟博士主持。

在文献汇报与评议环节,王宇羡同学围绕《大国治理的负荷及其应对机制——以规模问题为中心的理论考察》《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两篇文献进行了阅读汇报。王宇羡指出,人口规模及其治理负荷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基本问题,国家运用各类简化机制分类、转移治理负荷,以解决规模问题形成的压力和冲突。以周雪光提出的“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的矛盾”为主线,王宇羡详细阐述了统一决策与灵活执行、政治教化的仪式化、运动型治理等三项国家治理的应对机制的具体内容。

杨启东同学针对《如何理解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超大规模陌生人社会治理:中国社会法治化治理的基本语境》两篇文献进行了阅读汇报。基于对西方规模理论解释性缺陷的反思,杨启东指出,当代社会是复杂的超大规模风险社会,社会不透明性的增加,使个人从传统共同体中“脱嵌”,继而形成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挑战。杨启东介绍了中国社会治理法治化转型的历程,反思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会带来“超大规模陌生人群”的治理问题。

何浚晨同学围绕“Why do more open economics have bigger governments?”一文进行了文献汇报。基于文献的实证分析,何浚晨阐述了经济体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与政府规模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以及政府支出在接触大量外部风险的经济体中起到的降低风险作用。

叶兆东同学围绕“Between fixity and motion: accumulation, territor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spatial scales”一文进行了汇报。叶兆东提出,在资本主义背景下,国家规模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存在互动关系,规模组织的重新配置是当前全球资本主义重组浪潮的核心内容,而资本的规模化与再规模化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流动过程。

廖旺明同学就《公天下:中国历代治理之得失》一书进行了阅读汇报。廖旺明详细阐述了“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天下国家所产生的水利依赖、安全依赖、救灾依赖等规模依赖及规模压力现象,并介绍了吴稼祥提出的单中心治理和多中心治理模型。

在评议及问题研讨环节,王宏伟博士围绕上次活动所布置的研讨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王宏伟阐释了“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矛盾”的基本内容,并基于国家形态的历史沿革、国家规模与文明延续性、超大规模国家的汲取效应等角度向大家阐述了单一制国家规模治理的理论议题与现实挑战。

吉林大学鼎新学者博士后、第三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指导教师殷昊博士对国家规模、贸易开放与政府规模的关系作出进一步讨论与说明,并针对规模治理中的政治传播现象提出信息“预处理”命题。

最后,王宏伟博士对第二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进行了总结,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提升文献阅读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殷昊博士简要介绍了第三届“国家与文明”研习营活动规划,期待同学们继续积极报名参与。